低价竞争是每年“双11”的主旋律。今年,一些商家甚至喊出了“全网最低价”“30天内最低价”等口号,以此吸引消费者。然而,这些“最低价”真的最低吗?从媒体调查的情况来看,有的商家标示“30天最低价”,但实际上竟然比不促销更贵;还有些商家标示“全网最低价”,只是某个促销时段或促销节点上的“最低价”,玩的是文字游戏。
在价格战中,价格往往只有更低,没有最低,一些电商平台把“最低价”作为一种引流工具,带来的不只是性价比,更多的是为了引导流量,这样的“全网最低价”是不可维系的。“赤裸裸的比价”背后,是一轮轮的拼杀,多数结果是两败俱伤,甚至可能催生以次充好、缺斤少两换来的“假低价”,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消费者。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根据《广告法》《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等法律法规,管好商家的促销行为。“价廉”,更要“物美”。从往年的情况来看,商家“低价”促销后的持续运营更显重要,比如商品品质、订单履约和售后等环节服务的提升。同时,商家在让利消费者的同时,兼顾自身的有序发展,真正拿出健康可持续的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