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平台app:蔬菜、生猪、烧腊……新会人“每吃一口”都有他们在守

2024-01-22 10:30:43 1

  凌晨3时的新会区群菖批发市场已很热闹,一辆辆满载新鲜蔬菜的大卡车鱼贯而入,各地商贩纷至沓来,将一箱箱检验合格的蔬菜批发到乡镇、城区的农贸市场销售。这里是新会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每天交易量达100吨。

  在群菖批发市场检测室,快检员陈嘉俊、容燕媚同样非常忙碌。他们要对全场的蔬菜进行抽检,主要检测农残是否达标。

  这是新会区织起的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网络中的一环。在新会区,一张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网络正全方位守护着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据了解,近年来,新会区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据第三方机构测评数据显示,2019年新会区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排名江门全市第一。

  巡查养殖环境、查看猪只精神状态、定期抽取尿样检测……罗坑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林龙波从事生猪检疫工作已有10年。“我们主要是针对瘦肉精进行检测,一年下来,检测量有1200多个样本。”林龙波说。

  位于罗坑镇的鸿利国家生猪养殖基地是新会区较大的生猪养殖基地之一,目前生猪存栏量达6000头。该基地负责人陈劲冲介绍,生猪从出生到出栏要经过7个月。在出栏前,由农业部门派有资质的兽医检疫合格后,为每生猪佩戴电子耳标,做到监管到位、保证质量。陈劲冲说,别小看这个小小的耳标,它相当于猪的身份证,是每头猪独一无二的编码。耳标记录着猪的出生地、免疫注射、检疫、运输等信息。当一头猪进入屠宰场屠宰时,检疫人员会扫描耳标查看防疫、检疫信息,再按程序实施屠宰检疫,并登记保存,之后摘除耳标。

  猪肉是老百姓“菜篮子”的主要内容之一,为做好源头检测,新会区有关部门以“绣花功夫”做细做实日常监管。“新会区11个镇街全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机构,全区现有专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44人,专职、兼职检测员30多人,形成区、镇、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新会区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市场信息化股股长李永昭介绍。

  根据新会区食安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新会区开展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样品数量将近5万个,合格率达99.3%以上,检测量排名江门全市前列;抽取猪尿样品进行药物残留检测,合格率均为100%;辖区14家农业龙头企业、3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超1000户种养大户、2家屠宰企业全部纳入监管名录,200家农药经营店纳入广东省农药数字监管平台。

  每年,新会区开展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样品数量将近5万个,图为市场监管部门举办“你送我检”免费快检活动。

  在会城都会村的永成烧腊作坊门口,挂在此处的《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非常醒目。冬至当天,永成烧腊加工了20只烧猪、200多只烧鹅,全部售罄。

  作为会城一家“老字号”烧腊店,永成烧腊负责人施永光认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相关证照的办理和公示对其生意大有益处。“每天的原材料进货渠道、制作烧猪烧鹅的数量,从销售端口到门市,我们全都有记录。市民看到我们的环境卫生符合要求,对我们的出品也更有信心。”他说。

  目前,新会区共有570多家食品生产企业(含小作坊)。面对众多企业,新会区通过分门别类、优化服务等系列量身定制的管理措施,打出市场监管“组合拳”,强化食品生产者主体责任,强力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针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规模小、门槛低的特点,今年,新会区出台新举措,通过监管与服务并举,推进小作坊登记管理工作。一方面,对证照不全、无证无照、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及超保质期食品原料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另一方面,引导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规范生产,扶持打造小作坊样版,以此引导符合条件的小作坊尽快登记。目前,小作坊无证生产加工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作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新会区的新会柑种植面积约6666公顷(10万亩),形成新会柑果品生产、陈皮深加工与开发利用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今年7月,《江门市新会陈皮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以地方立法引领陈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新会区通过建设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将全区逾6000家新会柑种植主体、近6666公顷(10万亩)种植基地以及162家加工、流通经营主体纳入大平台,建立动态管理。

  《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新会柑皮含茶制品》于2019年5月实施,新会区市场监管局一年来开展10多期培训,向企业宣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规范新会柑茶制品生产。

  新会区市场监管局还针对安全风险较高的固体饮料食品生产企业,首次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聘用专职“外援助教”,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和法规宣贯工作,强化食品生产环节事中事后监管,确保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新会区群菖批发市场的检测室,政府聘请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和市场快检员陈嘉俊、容燕媚每天凌晨3时便开始工作,直至早上8时,任务是对全场的蔬菜进行抽检。

  “我们平均每天抽检80个样品,主要检测农残是否达标。”容燕媚介绍,快检员对蔬菜的检测以随机抽检为主,基本上每个档口都会抽检到。

  群菖批发市场负责人谢生说,在检测农残方面,该市场一年投入人力及其他成本超过10万元,检测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依照市场管理制度要求,商贩要销毁产品或退市,并登记在案,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中午12时,走进新会区最大的生猪屠宰企业——新会区肉联厂,只见一只只待宰的猪倒挂在屠宰流水线的铁钩上缓慢移动,检疫人员正在同步进行检疫。“我们是24小时不定时屠宰生猪,企业有一套严格的生猪进场制度,建有标准化车间,并在车间内安装10多个摄像头实时监控,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吃上放心的猪肉。”新会区肉联厂负责人赵华正介绍,每天约有200只生猪在此屠宰,销往新会区各大农贸市场。

  “除了企业自己的检疫人员,农业部门还会专门派遣驻场官方检疫人员,共同在屠宰环节把好进场关、宰前临床检查关、同步检疫关和出厂关。没有附具相关检疫证明及佩戴耳标的生猪不能进场,进场后,需要经过临床检查,各项标准合格才能屠宰。从生猪进场,到生猪屠宰过程,再到生猪屠宰后复检,全程都在视频监控下进行。经检疫合格,由检疫人员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并加施检疫合格标志,就是俗称的‘盖红章’,才准许出厂销售。”赵华正说。

  肉菜在批发、屠宰市场的关口经过把关之后,流入新会区各大农贸市场零售终端,再由各大销售端口进行抽检。目前,新会全区63家农贸市场已配备快检室开展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新会区市场监管局在其中14家农贸市场开展监督快检工作,今年截至12月23日,共完成监督快检60185批次,覆盖706家经营户,及时筛查发现不合格食用农产品964批次,依法处置不合格食用农产品1664.41公斤。

  保障食品安全,让群众放心“买买买”,除了层层把关,加强食品安全监测也是必要手段。据新会区市场监管局统计,今年截至12月21日,完成食品销售环节监督抽检1004批次,其中41批次不合格,均已立案调查。

  走进新会陈皮村,所有的陈皮产品容器包括大铁箱和小包装,都有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获悉陈皮产自新会哪家果园、几年树龄、几时采摘、几时入仓。

  用手机扫描鱼鳍上的二维码,马上就能显示它的“成长历程”“健康档案”,包括养殖记录、用药记录和地理位置等相关信息。拥有这个二维码溯源体系的,是位于新会区司前镇雅山村的江门市绿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种植蔬菜约13公顷,养殖桂花鱼约20公顷。

  “扫码溯源能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增强对企业的信任和黏度。”江门市新会陈皮村市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荣和江门市绿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冉少全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推行二维码溯源带来的利好。

  通过二维码,实现从餐桌到农田的溯源,这样的范例在新会区越来越多。新会区共有约500家农业企业、合作社接入江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数量位居江门全市第二。

  瞄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食品安全重点难点问题,新会区采取从农田到餐桌“一品一策”闭环监管,“一监到底”。

  今年初,新会区司前镇石步村热闹非凡,宽阔的乡村空地摆放了一排排大圆桌,5000多名海内外乡亲喜气洋洋围坐,尽享云步李氏宗祠重光庆典活动晚宴。当天,新会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基层监管所、属地政府及所属食品安全信息员开展驻点精准监管,对整场聚餐进行全链条监督,确保从农田到餐桌全流程安全,有效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尤其是集体聚餐需求旺盛,风险多,容易成为监管的一大薄弱环节。基于此,早在2016年,新会区便出台了《关于新会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指导意见》《新会区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操作指南》(以下分别简称《指导意见》《操作指南》)。这是我市首份围绕农村集体聚餐出台的指导文件,对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降低群体性食源性疾病发生意义重大。新会区的创新做法得到上级的肯定认可,在此基础上,2019年,江门市出台《关于加强全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在全市推广新会经验。

  《指导意见》《操作指南》为乡镇举办农村集体聚餐拧紧了安全阀,让群众吃得放心。“我们吃得很放心,也很开心。”参加云步李氏宗祠重光庆典活动的乡亲李先生高兴地说。

  3月28日,由江门市和新会区两级市场监管局联合开展的“一监到底”检查食安网络直播执法活动走进新会区核心商圈,对餐饮店的食品安全情况开展突击检查,超过10万人次市民通过“直播江门”平台观看了执法活动过程和结果。

  从过去的“厨房重地闲人免进”到现在的网络直播“欢迎监督”,既是督促餐饮单位加强自律,也是鼓励他律。针对学校食堂、酒楼食肆,新会区加强食品安全监测硬件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工程和监控平台接入工作。目前,新会全区的单位食堂(含学校食堂)已100%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餐饮服务单位90%实施“明厨亮灶”,达到了市级的标准和要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