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上篇说了门等、矮寨的一些传说和轶事,读者对村子历史多少有一定的了解,可能外地人还不知道门等、矮寨的具体位置,在这里啰嗦一下,这两个自然村屯都属于门等大队(行政村),两个村子是紧密挨着的,就是隔一条小水渠,村子位于恭城莲花镇南部,距离集镇大约5公里。
据早几年的一份古村落调查资料显示:矮寨村始建于清朝年间,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全村现有保存完整,极具恭城“九甲”风情的古民居16座,因当地以黄土为主,工匠割草烧砖,炉火温度不高,烧出的砖不似现代的红砖而呈,故古民居都为建筑。先人们清代迁入此地聚集形成,三面环山,水源充沛,面对公路,交通十分方便。现整个村庄环境清新优雅,清洁卫生,传统民居错落有致,为黄、红色的清水砖墙,砌筑工整细致、艺术构件花饰繁多,显示了往昔主人家的富贵、儒雅。
2015年当时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会议在恭城成功召开,门等、矮寨是参观点之一,按照乡土特色示范的建设要求,村子实施了房屋风貌乡土化改造和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等。
门等、矮寨村民群众发挥自主性创造意识,突出表达“凝聚故土情节、记忆乡愁思绪”意愿,把实施乡土特色建设示范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依托山水环境,因地制宜,推进民族文化、乡土特色建筑和环境改造,进行特色化打造,使传统文化和建筑工艺、风格得到有效传承,彰显了乡村特色,留住了乡愁,也为下步发展乡村旅游做好了铺垫。2015年10月份记者第一次去看风貌改造后的门等、矮寨村,被这里浓浓的乡愁文化吸引了,感到回到了小时候的农村。当时发表的视频分享给在广东务工的朋友看,他们说“看了直想回家”。
在村中游玩,记者看到矮寨自然村民风淳朴,村民安分守纪,共同维护着村方秩序和村民生产生活利益,村子的石山还有石刻的《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治的“规范性文件”,做到有章可循,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其村规为:
为推进我村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保护岭南风俗民居,打造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建设文明卫生新农村,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制定本村村规民约。
要爱护公物,严禁侵占公共场所,不得损坏交通、水利、通讯、供电、供水、生产、休闲场所等公共设施。
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不打架斗殴,不酗酒滋事,不诽谤他人,不造谣惑众,不拨弄是非,不仗势欺人,建立良好的和谐邻里关系。
要勤俭节约,提倡文明新风,移风易俗,喜事新办,不铺张浪费,丧事从俭,不搞陈规旧俗,不搞宗族活动,反对家族主义,反对封建迷信及其他不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
积极开展清洁家园建设,搞好公共卫生,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实施垃圾分类,各家各户做好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及室内整洁有序,按规范操作进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全村生态管理,不得毒鱼、炸鱼、电鱼、大规模网鱼。保持河道、田间清洁,不得将垃圾、农药瓶和农药包装物等一切杂物倒入大小河道池塘等。
依法依规使用宅基地,执行村镇建房规划,未经批准不得乱搭乱盖,维护整体规划和四邻利益。个人建房保持本村落的传统建筑风貌形式,确保房屋建筑的整体协调性。
尊老是孝心,爱幼是良心。父母应尽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同样,子女应尽赡养父母的义务,赡养父母是儿女的责任和孝心。遗弃女婴、老人是违法和犯罪。
这是多年前的《村规民约》了,看到矮寨自然村的这部村规民约,记者联想到2017年以来恭城县委、政府大力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进”、“三心三治一守”、“文明健康家庭实践”等活动,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恭城文化精神,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和良好的社会效果,在社会上弘扬了正能量,引领各族群众积极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可见矮寨自然村传统文化与县里的提倡是高度一致的,一个崇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已经形成,是恭城“经济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村里游玩时,记者看到有棵树根直径在20-30厘米间的树木生长在石缝中,可称之为坚强的树,很佩服大自然的神奇,也佩服树的生命力,大家想想看,石头里能有什么营养提供给它,它硬是落地生根,生长开来。这也预示着这里的人们曾经在历史长河的逆境中成长,拥有勇气和毅力,“狂傲丹心方寸地足可以划船,心高不见兮可撑天”,坚持就是胜利。
在村里,记者了解到,门等、矮寨村今后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充分利用“九甲”乡土建筑风貌特色,提升旅游配套功能,引导群众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努力融入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旅游圈,力促打造崭新的乡村旅游精品。总之,希望门等、矮寨村今后越来越好。作者 郑智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