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每年的公历4月4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清明在仲春与暮春相交之时。此时天气晴朗,气温转暖,草木开始萌芽现青,万物欣欣向荣。清明含有“明洁”之意,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清明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不仅是一个极重要的农事季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俗演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又称作“清明节”。“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在广东清远,祭祖又称拜山。清明节前后,很多外出打工的人都会回家参加祭祖活动。在拜祭的食物方面,除了烧鹅、烧肉、艾糍等食品,很多人还会带上饼干、糖果、甚至甘蔗,在扫墓完毕后分而食之。带上糖果、甘蔗等物品祭祖的寓意,是希望祖先们保佑后辈们甜甜蜜蜜、节节高升,“掂过碌蔗”。
有史记载是从1814年起,烧肉慢慢的成为了清远人日常当中带有神秘色彩的食物,在清远人的的风俗里,无论开业、还是婚嫁、抑或是家里有各种红白喜事、重大赛事、重要活动、又或者重大事情发生,都会准备一只烧猪以显得隆重。而烧猪是其中最重要亮相的时刻,就是清明期间。
清明节祭祖,广东人的习俗一定要用的就是拿“金猪”来供奉。所谓金猪,就是在烧猪头部插上金花(即簪花,尖形,用金色的纸制成),用作祭品。以家族为单位,由子孙们扛着金猪,浩浩荡荡地上山扫墓祭祖,以金猪象征家族兴旺,事业红火,告慰先人在天之灵,以此向先祖表示孝心以及敬意。
烧猪还寄托着清远人发财致富和身体健康的愿望——敬奉过先祖的金猪“留有她的口水和牙慧”,凡人吃了金猪不但会身体“红皮(肥)赤壮”,百病难扰,而且可以招财进宝。此俗起于何时,已无从稽考。但“烧猪”的起源,却是历史悠久。粤人精于烹调,对原材料十分讲究。西晋张华《博物志》对广东所产生猪,评价甚高,“生燕冀者皮厚,生雍梁者足短,生岭南者白而极肥”,以其烤制“烧猪”,真是得天独厚。《齐民要术》中记载了“炙豚法”,并形容烤出来的乳猪“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状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
清远人吃烧猪十分讲究,已升华为一种文化。比方说,吃“麻皮乳猪”前,由厨师按一定程序把皮片成32块,照原样覆盖在猪肉上,以全猪上席,供客人先吃皮。客人通常夹起猪皮先蘸甜酱,再点细砂糖,这样烧猪皮才能借助甜酱粘上细砂糖,食来口感特别甘香脆化,还可解腻。
只听得“咔”的一声,乳猪皮应声裂开,好像吃饼干般酥脆,难怪美食家认为,烧乳猪之美,端在其皮。然后取回猪体,切成与猪皮大小相同的块状,铲出猪头皮(以猪额上带“王”字的皮为砷品)和腮肉,猪肾则切薄片,拼成猪形,再度上席。乳猪肉鲜而香,无需蘸砂糖、甜酱吃。
除了烧猪鲜香,清明另外一种食物,便是艾糍。在清远,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艾糍色泽鲜绿、清香扑鼻、入口香糯。新鲜艾草洗净后放在锅里进行大火焖煮至软后,放容器里捣碎,加入糯米揉匀揉透,便成了艾糍皮料,各家各户根据自家喜好,加入馅料后蒸熟,便成了人人喜爱的果腹美味。艾糍又称青团,清远老一辈人常说,吃艾糍就是把春天吃进嘴里,装进心里。
清明,对于清远这座有着古老发展史的年轻城市而言,因为对先人的敬意和对春天的美好感受,成就了很多美味,美景,烧肉敬先祖,不忘来路,艾糍敬春天,感受美好。梨花风起正清明,鲜花丝带寄哀思。桃花绽放,杨柳泛青,莺飞草长,风轻雨润,外出踏青、荡秋千、放风筝也都是清明时节的民间习俗。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自古以来,我国还有清明植树的习惯,俗语说的“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就是这个道理。
清明是一个对于任何家庭和本土人,格外重要,离乡背井的旅人,奔波打拼的乡族,无论有多忙,都会把这个节气,看成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时刻,因为无论是大家族还是小家庭,都会选择在这个节气相聚,缅怀先袓,团圆踏春。相传,扫墓祭祖原本是清明节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节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因此,清明节也是传承好家风的时候。在清远,不管是离乡背井的旅人,还是奔波打拼的乡族,无论有多忙,都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相聚,缅怀先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