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每年清明拜山往往是一个家族最多人聚在一起、人最齐的时候。清明祭祖时不一定要哭丧着脸,但一定要动员全家族的男女老少,除了瞻仰先人、祈求吉利外,还带有聊天聚会、踏青郊游的色彩。
烧猪:清明节吃烧乳猪的习俗在广州历史悠久,几乎是家家都少不了的应节之物。“红皮赤壮”寓意家族人丁兴旺,身体健康。
香烛纸钱:从红白陌纸到金银衣纸、元宝蜡烛,再到后来的“别墅”、“手机”、“电脑”等,也是创意无限。
80年代以前,每到清明节前后,大人都会备好祭祀用品,带上孩子到近郊给先人上坟。人们来到亲人坟边,先清除杂草,在坟头压上红纸,接着摆好祭品,点烛装香,开始祭拜,然后奠酒、烧“衣纸”,最后烧“元宝”和放鞭炮。放完鞭炮,祭拜过祖先的食物就可以开吃了。大家在坟边或站或坐,一面吃着甘蔗,分发烧肉;一面诉说些家族源流、逝者往事。
在广州,每年清明拜山往往是一个家族最多人聚在一起、人最齐的时候。清明祭祖时不一定要哭丧着脸,但一定要动员全家族的男女老少,除了瞻仰先人、祈求吉利外,还带有聊天聚会、踏青郊游的色彩。
烧猪:清明节吃烧乳猪的习俗在广州历史悠久,几乎是家家都少不了的应节之物。“红皮赤壮”寓意家族人丁兴旺,身体健康。
香烛纸钱:从红白陌纸到金银衣纸、元宝蜡烛,再到后来的“别墅”、“手机”、“电脑”等,也是创意无限。
80年代以前,每到清明节前后,大人都会备好祭祀用品,带上孩子到近郊给先人上坟。人们来到亲人坟边,先清除杂草,在坟头压上红纸,接着摆好祭品,点烛装香,开始祭拜,然后奠酒、烧“衣纸”,最后烧“元宝”和放鞭炮。放完鞭炮,祭拜过祖先的食物就可以开吃了。大家在坟边或站或坐,一面吃着甘蔗,分发烧肉;一面诉说些家族源流、逝者往事。
近三十年,广州推行火葬,人们多是到放置骨灰的场所缅怀逝者。每年清明节期间,广州银河公墓一带,瞻仰先人骨灰的群众平均每天有数万人之多,人流如潮。
以前,人们在祭台前烧“衣纸”、“元宝”及新潮的纸扎品。现在简化多了,在无烟区,很多人家只带一束鲜花和两三样食品,点上几支香烛向先人拜祭。心意比形式重要,一家人趁此完整团圆比什么都重要。
正如一位前来拜祭的街坊说道,现在祭祀的用品不那么讲究了,传统的烧肉、甘蔗、发糕、香烛是必须的,其他食品、鲜花等就准备老人家生前喜欢的就好了,一切从简。
直到1988年,广州的殡葬形式又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4月26日,广州首次举办的骨灰撒海活动,从天字码头出发,抵达珠江口海面,从登船到下船整个过程大约3小时。
在葬礼进行曲中,工作人员引导家属们有序地将先人骨灰同鲜花花瓣一同撒向大海。撒灰结束时,轮船鸣笛致哀。肉体归于无,灵魂获得自由,情谊长留心间。
“思园”是白云山北麓的一处“树葬”园林,每一棵树下都安葬着先人的骨灰。山下设点集中烧“元宝”香烛香等,避免火灾隐患。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这是作家三毛的诗句,也是“思园”树葬最好的写照。
园区内的小路曲曲折折通往树林深处,阳光透过层层叶子洒下,打在树下摆放的一束束鲜花上,仿佛每一个灵魂都得到了安慰。也有一些市民按照传统的形式,在树前插上香,摆上供果,甚至倒酒祭拜。
在半个世纪间,广州人“行清”习俗经历了许多变化,从扛着锄头、翻山渡河的拜山扫墓,到涌进燕岭路银河公墓拜祭,再到如今一束鲜花寄追思甚至在网上设灵堂拜先人……不变的是对先人的追忆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正如黄天骥老师说的“广州人在哀思中融合了憧憬幸福生活的情绪。逝者既已矣,生者日方长。正视现实,着眼未来,这正是淡定乐观生活态度的表现。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广州的品性。”